在美國與散居猶太人相遇(上)
對許多人來說,對散居的第一個印象必然是指向猶太人,因為散居是猶太民族歷史上獨特的現象(Zaretsky 2021, 207)。毫無疑問的,猶太人已經散居數千年之久,因此深刻地塑造了他們的生活和文化。今天,儘管以色列已於1948年建國,並且吸引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返回這塊土地。然而,仍舊有將近54%的猶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地,而且大部分居住在美國,這些人約占66%的散居猶太人口(Times of Israel 2022)。
基督門徒的猶宣歷史始於耶穌復活後的第一個五旬節,這也是散居宣教事工的開始──在「家鄉」的猶太人向散居在羅馬帝國的猶太人宣揚福音(Zaretski 2014, 211)。很可惜,猶宣的歷史似乎停下腳步,由於早期教父反猶言論深深影響後來的教會,導致對猶太人的迫害。此外,教會用不同的宗教和政治手段,驅逐或强迫猶太人皈依基督信仰,甚至認為沒有必要向猶太人傳福音,因為他們不配接受耶穌的救贖,這種影響今天仍然存在一些教會中。正因為如此,猶太人對基督教一直懷有極深的仇恨和誤解,並且在歐洲遭受長期的迫害。
1654年,最早的猶太移民以難民身分來到美國,但美國新教徒在1816年才首次向猶太人傳福音(Ariel 2000, 2),直到19世紀初開始有組織的向猶太人宣教(同上,9)。2020年,皮尤研究公司(The Pew Research)做的一項調查中,美國約有93萬名基督徒認為自己既是猶太人又是基督徒(Cooperman和Alper 2021)。
界定猶太人的身分是一個複雜、具有挑戰性和爭議的問題。在聖經時代,是由父系後裔决定;但在拉比時期,改由母系後裔决定。正統派和保守派拉比只承認母系後裔,但改革派和重建派拉比在某些特定條件下,不論父系或母系後裔都承認。如果有人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,但皈依了其他宗教(或基督教),他們就不再是猶太人,甚至以色列也有自己的法律來定義猶太人的身分(Sheskin and Dashefsky 2019, 7)。在大多數定量研究中,對美國猶太人進行調查研究的社會科學家採用的慣例是,只要調查對象「認為自己是猶太人」就被算作是猶太人(同上,7-8)。如今,美國猶太人面臨世俗化的挑戰,因為他們與非猶太人的通婚比率愈來愈高,而且愈美國化。在過去,猶太人的身分也與猶太教緊密相連。然而,今天只有10%的美國猶太人聲稱,作為猶太人是一個宗教的問題,因為許多美國猶太人將猶太教的文化構成要素置於宗教之上(Alper and Cooperman 2021, 56)。然而,有四分之三的美國猶太人相信上帝,或宇宙中的某種精神力量,包括26%的人說他們相信「《聖經》中描述的上帝」,50%的人相信其他精神力量(同上,22)。
隨著基督教在非西方世界的興起,許多非西方的基督徒對以色列和猶太民族很友好,因為他們是《聖經》中的主角,而且非西方國家並沒有參與教會迫害猶太人的歷史。因此,許多猶太人對他們並不像對白人宣教士那樣充滿敵意。此外,許多美國的世俗猶太人不參加猶太會堂,也有許多人仍然相信有更高的力量。基督徒必須將此視為一個絕佳的機會,向沒有信仰的猶太人傳福音。畢竟,猶宣是普世宣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歷史上,華人是最大的散居群體,其中有許多人是基督徒(Yeh 2014, 90)。2021年,散居華人的總人口為4,929萬(OCAC. R.O.C. (Taiwan) – Statistics)。這是一支不可忽視且具有向世界宣教潛力的軍隊,因為散居的華人隨處可見。在本文中,首先會簡要介紹散居美國的猶太人和華人。其次,再從福音的角度討論猶太人和華人的相似之處。最後,將討論美國華人基督徒對猶太人在宣教上的建議。
美國猶太移民簡史
如前所述,猶太人移民美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54年。二十三位猶太難民從巴西逃到新阿姆斯特丹,也就是今天的紐約市(Diner 2004, 13)。這些猶太難民成為北美的第一批先鋒移民。漸漸地,愈來愈多的歐洲猶太人來到美國且定居,特別是在東岸。在美國猶太移民史上,有四個主要的猶太移民時期,增加了美國的猶太人口,分別是塞法迪移民(1654~1810)、德國移民(1810~1880)、東歐移民(1880~1930)和現代移民(1930~至今)(Sheskin and Dashefsky 2019, 11-12)。最突出的移民時期是東歐移民,在這一時期,8%的移民是猶太人,大約15%的歐洲猶太人遷往美國。在1880年至1929年期間,總共有371.5萬猶太人進入美國(同上,12)。Sheskin和Dashfsky認為,對所有的移民群體來說,吸引他們到美國的主要原因是「經濟機會」;但對大多數移居美國的歐洲猶太人來說,促使他們離開美國的原因是──這個時期的反猶主義(同上,12)。
事實上,移民美國的旅程並非一帆風順。根據1890年外國出生的歐洲國籍比例,美國政府通過了第一個(1921年)和第二個(1924年)《詹森-里德法令(Johnson – Reed Acts)》。美國利用限制移民來阻止南歐和東歐,以及非白人族群移民到美國,該法案也阻止了東歐猶太人移民美國(同上,12;NBC新聞2008)。直到二次世界大戰,由於納粹大屠殺,猶太人作為難民移民到美國。然而,從1933~1941年,大約只有15萬人被允許進入美國(Sheskin和Dashefsky 2019年,12)。二戰後,更多的猶太移民來到美國,不僅來自歐洲(包括大屠殺倖存者),還有前蘇聯、匈牙利、古巴、中美洲和南美洲、阿拉伯世界、伊朗,甚至以色列(同上,12-13)。
根據美國的猶太移民歷史,我們可以看到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猶太移民,由於地理上的多樣性,形成不同的散居次文化和傳統,以及猶太教的不同宗派。例如:德國猶太移民(西歐猶太人)受到猶太解放運動(Jewish Emancipation)的影響,很快向非猶太社區開放並融入其中。為了適應當代的社會環境,改革派和保守派猶太教應運而生。東歐猶太人生活在不同的限制區,稱為「shtetel」,他們講意第緒語而不是希伯來語,因此信仰仍然維持傳統模式,後來被稱為正統派猶太教。今天,美國的主流猶太文化是由德國猶太移民所帶來,他們甚至還創造了猶太人的社會和經濟地位。此外,東歐猶太移民占美國猶太人口的大多數。因此,正統派猶太教已經成為猶太教的主流教派之一。
美國華人移民簡史
華人移民是美國第三大移民群體,僅次於墨西哥人和印度人。華人移民到美國共有兩波:第一波在19世紀中期,第二波從1970年代末至今(Zong and Batalova 2017)。根據歷史記錄,最早的三名中國船員抵達美國是在1785年(Zhuang 2004, 68)。然而,第一批大規模的華人移民,在1851年離開他們的家園搬到加州(美國國會圖書館n.d.)。許多早期來到美國的移民是為了追求美國夢,原因是有更好的經濟環境。同樣地,最早的華人移民則是帶著淘金夢來到美國。
在19世紀50年代,華人移民工人(簡稱:華人移工)主要的工作是淘金,但也從事農業及工廠的工作,特別是服裝業。後來,華人移工在美國西部修建鐵路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。然而,這些華人鐵路工人的工作極其困難、工資很低,他們受傷和死亡的比例很高。漸漸地,華人移工在美國逐漸富裕起來,許多人憑著自己的力量成為企業家。隨著華人移工人數的增加,美國經濟體系的其他工人反華情緒也愈來愈高漲。最終導致針對限制未來華工移民美國的立法,即《排華法案 (Chinese Exclusion Act)》(Office of The Historian n.d.)。
美國國會於1882年通過《排華法案》,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針對移民施加廣泛限制的現象。它限制來自中國的移民長達十年之久,該禁令後來被多次的延長和補充。不幸的是,《排華法案》直到1943年才被廢除,原因是中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美國的盟友(Library of Congress)。儘管該法案被廢除,在美國的中國人被允許入籍,但在國籍血統的制度下,每年只有105個中國移民配額(Campi 2004, 4)。此時,占主導地位的歐洲移民仍然歧視中國移民。
經過幾十年來華人移民的緩慢增長,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新的移民法,即《1965年移民和歸化法 (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Act of 1965)》。這項法律允許比以往更多的技術工人和家庭成員進入美國,取消優先考慮西歐人的舊配額制度。結果,美國的華裔人口在十年內幾乎翻了一倍(Library of Congress),這是美國華人社會發展的一個戲劇性轉折點。新的移民群體大部分來自香港和台灣,他們對社會階層流動有更多的期望,不像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早期移民,他們來自中國的幾個農村省份,而且創造出生活步調緩慢和人際關係緊密的社區,例如:唐人街。自1980年代以來,更多的移民來自中國,包括大學生和研究生。隨著來自中國、香港、台灣、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移民不斷湧入,大城市和郊區的美國華人社區,繼續適應不斷增長和多元化文化的挑戰(同上)。
今天,美國華人包括59.5%來自中國大陸,15.9%來自台灣,15.3%來自南亞,以及9.4%來自香港。由於中國大陸移民人口衆多,因此,華人移民的共同語言也從廣東話轉為中文(SCSU Hilton C. Buley Library 2014)。
註:原稿為 “Meet the Diaspora Jews in the US” April 2023,蔡祐任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