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猶太人回歸?

蔡祐任牧師

猶太人回歸聖地居住,最早的紀錄是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,這兩卷書記載有好幾批人分別從巴比倫遷回耶路撒冷定居,並且重新建造聖殿。到了主後七十年,隨著第二聖殿被羅馬軍隊摧毀,原本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,又再次被迫四散流亡世界各處。猶太人有一個傳統,就是在逾越節的晚餐或贖罪日結束後會大聲祝福說:「明年耶路撒冷見!」即使他們散居在世界各地,但是想要回到耶路撒冷的心不曾改變。

希伯來文有一個字稱為עלייה(Aliyah),原來的意思是「向著高處上行」。不過,現代猶太人有兩種不同的解釋:一個是猶太教儀式中,走到會堂台前誦讀「摩西五經」前的禱告文;另一個則是回歸到以色列地定居。

自主後七十年開始,儘管猶太人流亡到世界各地,還是有少部分居住在以色列。直到十九世紀後期,由於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影響,很多散居各地的猶太人遷回以色列,因此開啟近代回歸的浪潮。根據國際猶福差會的資料,從1882年至1948年,共有五次大規模的移民潮,這些移民成為現代以色列復國的主要人口:

  年代 回歸人數 來自地區 主要原因
第一次 1882-1903 35,000 俄國(東歐) 政治迫害
第二次 1904-1914 40,000 俄國(東歐) 政治迫害
第三次 1919-1923 35,000 蘇聯、波蘭、東歐 俄國革命、巴爾福宣言[1]
第四次 1924-1928 80,000 波蘭 政治與經濟因素
第五次 1929-1939 225,000 德國、奧地利、東歐 納粹大屠殺

在1939~1948年間,英國立法限制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居住的人數,不論合法或非法,仍約有十多萬猶太人移居以色列地。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後,國會於1950年頒佈「回歸法」(Law of Return),讓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有權回到以色列定居,成為以色列公民。自1948年到如今,有許多猶太人回歸以色列,他們分別來自葉門(也門)、伊拉克、摩洛哥、衣索比亞(埃塞俄比亞)、印度、蘇聯、歐洲、北美和阿根廷等地。由於回歸的同時也帶入原居地的文化,致使以色列社會成為多元文化的大熔爐。

多數回歸以色列的猶太人經濟並不富裕,加上回歸後仍須學習語言、適應環境與建立新生活,因此有許多基督教機構資助他們機票和安家費用。台灣教會比較熟悉的機構有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(ICEJ),以及以色列半官方的以色列聯合呼籲組織(Keren Hayesod),這些機構主要向教會的弟兄姊妹募款,支助回歸以色列的猶太人。很可惜地,以色列政府為了保護猶太教信仰,限制基督教機構不能傳福音給資助的對象。因此,當我們在資助的同時,更需要思考如何帶領回歸的猶太人認識耶穌,讓他們因著耶穌基督回轉到上帝面前!

 

[1] 巴爾福宣言:英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地為猶太人建立國家。